产品中心
◇您现在的当前位置:首页 > 产品中心 > 印刷机
乐鱼体育立博体育:从“铅与火”到“光与电”

来源:乐鱼体育立博体育    发布时间:2025-11-16 07:45:41

乐鱼体育com:

  八十载风雨兼程,丹东日报社印刷厂作为报社发展的重要支撑,见证了报纸印刷技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深刻变革。近日,记者走访了丹东日报社印刷厂原厂长袁克勇,听他讲述那段承载着时代记忆的印刷技术转型历程。

  72岁的袁克勇精神矍铄,谈及上世纪九十年代初《丹东日报》告别“铅与火”、迈入“光与电”的往事,依然心潮澎湃。

  上世纪八十年代,丹东日报社与全国众多报社一样,采用铅字排版印刷。铅锭熔化后注入铜模铸成铅字,再由排字工人逐字拣排成稿。图片、标题等则需制成锌版,经拼版、压型、浇铸等多道工序,最终将沉重的铅版装上轮转机印刷。整一个完整的过程劳动强度大、效率低,且铅污染严重威胁工人健康。

  随着技术进步,胶印技术逐步在国内推广。1986年,袁克勇出任印刷厂技术副厂长,开始推动印刷技术改造,并在平版胶印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。1992年9月,丹东市委与报社党委作出重要决策:自1993年1月1日起,《丹东日报》将由四开四版改为对开四版,全面实现激光照排与胶版印刷。袁克勇临危受命,火线提拔为厂长,立下军令状,全面负责设备更新与人员培训。

  “当时压力巨大,全国范围内在不足三个月完成如此大规模技术改造的案例极为罕见。人员从哪里来?设备怎么样才能解决?能否按时达成目标?一切都是未知数。”袁克勇回忆道,“并且要维持日常印刷出版,真可谓分身乏术。”

  1993年1月1日,《丹东日报》由四开四版改为对开四版,告别了“铅与火”,实现激光照排、胶版印刷。图为最后一块铅版

  面对挑战,袁克勇迅速组建了一支由厂内青年骨干与新招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共11人组成的激光照排团队,赴山东潍坊华光集团培训,并同步启动照排机房改造。在系统选型上,他未循常规选择已普遍的使用的“华光”系统,而是果断引进初露锋芒的北大方正激光照排系统,这一决策在当时引起业内广泛关注。事后证明,北大方正在技术迭代与售后服务上展现出显著优势。

  照排设备到位后,北大方正及时派技术人员驻厂调试、培训。1992年12月10日,首张激光照排样报成功印出,标志着前端照排人员已具备独立操作能力。

  与此同时,袁克勇着手解决胶印设备难题。鉴于购置新胶印机时间紧、金钱上的压力大,他创造性地提出对原有铅印轮转机做改造。凭借机械工程专业背景,他多方调研,最终与河北泊头一家专业企业达成合作,共同研制铅印机转胶印技术方案。

  1992年11月5日,袁克勇带领技术团队返厂,日夜奋战在车间,进行设备改装与调试。他亲自参与核心部件测试,并通过借调本溪日报社相关设备验证印刷稳定性。针对改装后出现的套印不准问题,他组织技术攻关,最终实现精准套印。自11月20日起,《丹东日报》进入铅印与胶印双机并行阶段,为全方面转型奠定坚实基础。

  1993年元旦,焕然一新的《丹东日报》正式亮相。职工们围在机器旁争相传阅,指尖轻抚墨香四溢的版面,无不为之振奋。新报不仅版面美观,出版效率也大幅度的提高。同年,《丹东日报》在省级印刷质量评选中荣获第一,其成功经验获省报协推广,吸引多家兄弟报社前来交流学习。

  技术变革并非终点,而是新起点。袁克勇牵头制定了一套完善的照排出版流程与管理制度,确保报纸安全出版。两年后,印刷厂引进北京人民机械厂胶印轮转机,实现彩色报纸印刷,《丹东日报》连续多年蝉联省内印刷评比桂冠。

  如今,已退休的袁克勇仍心系报业发展,时常回到曾经奋斗过的印刷厂,与同仁探讨媒体融合趋势。他表示,当前报业已跨越“光与电”,进入“数与网”的深度融合时代。“媒体融合是伟大创新,也是历史必然。年轻新闻人应拓宽思路,提升素养,顺应技术变革,讲好时代故事。”

咨询热线

020-87580387 020-87592877
乐鱼体育立博体育
咨询电话
乐鱼体育立博体育地址:广州市天河区龙口中路75号401房
邮箱:1774098145@qq.com 传真:020-87518458
乐鱼体育立博体育

手机微信扫码
访问微信公众号官网